43岁的骆先生日前表示:“平时感觉自己身体挺好信弘配资,突然就出现胸闷、气短,甚至无法平卧,被送到医院后,才知道是心力衰竭。”
为什么心衰容易在夏秋之交频频“发难”?这背后,不仅有现代医学所揭示的生理机制,也与中医智慧中强调的节气更迭、五行变化不谋而合。
心力衰竭患者既有老人
也有仅三十多岁的年轻人
近日,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(ICU)陆续收治了十多名心力衰竭患者。这些患者中,既有高龄且伴有基础疾病的老人,也有仅三十多岁的年轻人。
西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于代华指出,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进展至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,可形象地比喻为一匹已筋疲力尽的“老马”信弘配资,难以继续承担心脏的泵血功能。
于代华介绍,从发病机制来看,不同年龄群体的诱因存在差异: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。在高温、劳累或感染等应激状态下,心脏代偿机制被打破,易发生急性心衰,典型症状包括严重呼吸困难、端坐呼吸及双下肢水肿等。部分年轻患者因长期熬夜、精神压力大等原因,心脏已处于代偿边缘(代偿,指某器官发生病变时,由该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它的功能)。夏季常见的诱因包括剧烈运动导致体液丢失、大量摄入冷饮引发血管骤然收缩,或一次未被彻底控制的病毒性感染(如心肌炎),这些因素均可能成为触发心衰的“最后扳机”。
展开剩余67%高温、高湿如何让心脏“加重负荷”?于代华说,首先是血管扩张,心脏“空转”。高温使人体表血管大幅扩张以散热,大量血液涌向皮肤,导致回流至心脏的核心血容量相对不足。心脏为了维持血压,只能拼命加快跳动、加强收缩,负荷急剧增加。其次是大汗淋漓,电解质紊乱。出汗是降温机制,但大量出汗意味着水分和电解质(如钾、钠)的丢失。这会导致血液变得粘稠,增加血栓风险,并可能引发低钾血症等致命性心律失常,对心衰患者是巨大威胁。再次是湿度“助攻”呼吸窘迫。高湿度环境阻碍汗液蒸发,人体散热困难,会感到更加闷热、缺氧,呼吸负担加重。这对于本就存在肺淤血的心衰患者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,极易诱发严重呼吸困难。
入秋之后,燥邪当令
心脏负荷因而增加
中医理论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,心衰的发生与季节、节气转换息息相关。从中医五行理论来看,心属火信弘配资,通于夏。
于代华说,夏季阳气旺盛,心脏本易受火邪所扰。同时,“汗为心之液”,若夏季出汗过多,既可耗伤心气,亦会损伤心阴,导致心火亢盛、气阴两虚,此为心衰发生的重要病机。至夏秋之交时节,气候多湿,湿邪易困脾土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若运化受阻,则气血生成不足,心火失于濡养,形成“子病及母”之势,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。
入秋之后,燥邪当令,易伤肺金。肺主气、朝百脉,能助心行血。若燥邪伤肺,则宣降失常,宗气生成不足,心脉推动无力,心脏负荷因而增加。
由此可见,从夏至秋,心脏先后经历本脏受邪、脾土失养、肺燥伤津三个阶段,形成“火—土—金”连环相因的病理传导,最终导致心衰在此时节进入高发期。
那么该如何护心?于代华给出了以下建议:
首先是科学补水,慢饮为佳。不要等渴了再喝水,应少量多次。避免豪饮冰水,温开水或淡盐水为佳。出汗多时可适量饮用电解质水。
其次是合理降温,避免骤冷。空调温度不宜过低(建议26℃以上),避免从酷热的室外突然进入低温环境,防止血管急剧收缩引发意外。
再次是清淡饮食,保护脾胃。忌食肥甘厚腻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。宜食薏米、赤小豆、山药等健脾利湿之物。入秋后,可适当添加银耳、百合、梨等润肺生津的食物,以助肺气。同时,要保持作息规律,平和心态,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。中午可适当午睡(“午时养心”)。“心在志为喜”,保持情绪平稳,避免过喜、过悲等剧烈情绪波动。
最后是监测病情,遵嘱用药。原有心脏基础病的患者,务必坚持服药,不可自行停药。每日监测体重和血压。若体重短期内快速增加(如2-3天增长了2公斤以上),或出现脚肿、气喘加剧等情况,应立即就医。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梦扬
>>专家介绍:
于代华,西北大学附属医院·西安市第三医院主任医师,重症医学科主任。博士、硕士生导师。西安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信弘配资,美国加州大学UCSF医学中心访问学者。擅长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。
发布于:陕西省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